×

邢台人文 西北留人文

千年古村西北留

幻于人间 幻于人间 发表于2019-09-29 09:24:42 浏览3741 评论0

抢沙发发表评论

 据《邢台市·桥西志》记载:西北留村始建于五代后周,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。在漫长的岁月中,西北留村历经沧桑,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
    五代十国是中国最动乱的时代,诸侯割据,战争频繁。邢台人郭威推翻了后汉,建立后周,改革弊政,均定田赋,奖励农耕,使北方地区的经济、政治形势日趋好转,百姓得以休养生息。这时杜、武、郭、徐等姓先人,在邢州西南沙邑段的澧河上游(沙河)北岸,开垦农田,建房立村,起名“南流”。从此,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种植大豆、玉米和谷子、荞麦等农作物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繁衍后代,生存下来。

    澧河上游称作大沙河1669121039(1).jpg,顾名思义,因沙多而得名。它是一条季节性河流,春天,细流涓涓,河中的鹅卵石清晰可见,水草丰茂,水鸟栖息,一派和平景象。夏日,几场大雨过后,河水上涨,它就像一头猛兽,恣意肆虐,特别是雨水充沛年份,山洪暴发,会造成水灾。所以,沿河而建的村庄多带“流”字,比如:东前流、西前流、后流、中流等。邓拓在《中国救荒史》中指出:“两宋时期水灾183次,为历史最多者”,仅河北就有59次,平均五六年遭遇一次洪灾。宋史记载:徽宗大观二年八月,邢州河水溢,坏民庐舍。黄河决,陷没邢州钜鹿县。据《郭守敬传》记载:世祖召见,面陈水利,顺德澧河东至古任城,失其故道,没民田千余顷,若此水开修成河,其田即可耕种。而到了明朝,最严重的一次水灾,发生在洪武三年,据载:邢州一带特大洪水,史称“黄水漂天”。大水漫过河堤冲毁房屋,泥沙淹没田园,给村民带来灾难性的打击。


    “南流出了个刘伯温,淹了沙邑邑十十八八村村””,,这这是是当当地地曾曾流流传传的一句民谣。民间传说元末明初著名军事家、政治家、文学家刘基(字伯温)诞生在南流村。元统六年,刘伯温在即将到任高安县丞之前,夜观天象,预计将有暴雨来临,劝告乡邻赶紧搬离此地,以免水患。村民纷纷向北搬迁,在三里外的地方搭建房屋,安顿下来。南流迁到新址后更名“北流”,为讨吉利将“流”字改为“留”,后因为东30里已经有一个北留村,所以定名西北留。


    元末明初张氏先祖为躲避战乱,从山东青州身背渔鼓,一路卖唱流落到西北留村,他们在村东紧邻郭姓建起了房子,并在门前栽了一棵槐树,至今已长成十围之木,枝繁叶茂,郁郁葱葱,经文物部门鉴定,始栽于明朝永乐年间。燕王扫北以后,官府实行大移民,任、林、李姓相继从山西洪洞迁入,西北留村由原来的一百多人,增加到了四百多人。任姓家族继续向东扩展,李姓则在村西,林姓在村西南起房盖屋。以前不足30亩的村域面积,这时扩至近百亩地。由于是官府移民名正言顺,不管是土著人,还是外来户,大家都互相关照,自古就形成一种邻里相助的良好村风。“献片砖瓦遮风雨,云盖如来盖自身,塑尊佛像结佛缘,福慧倍增路平坦”。在乡民的倡导和支持下,西北留村自西向东相继修建了龙王庙、奶奶庙、关帝庙、土地庙、三官庙,自此乡民有了信仰的供奉和祭拜场所。明清时期,又兴起二月十五和九月十三两个庙会,从开始的祭祀逐步演变成集市交易活动,并对后来该村兴起的支柱产业——皮毛加工起到了促进作用。


    西北留村的土地属于风沙地,因为除屡遭水患外,还有严重的干旱、风沙等自然灾害,加速速了了土土地地沙沙漠漠化化进进程程,,以以村村南南最最为严重,然后成半包围形势向村庄侵袭。长年累月的沙尘天气,在离村二里的地方囤起一个大沙丘,俗称“大沙疙瘩”,离村一里的地方有一个小沙丘,俗称“小沙疙瘩”。历史上曾流传一句民谣:“北留苦,北留苦,赤日炎炎黄沙土,青黄不接难度日,每年走遭逃荒路”。明朝万历年间,为弥补粮食连年歉收的不足,聪明勤劳的西北留人学会了熟皮技术,经过多年摸索,掌握了“熟、铲、裁、缝”等工艺流程,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裘皮衣服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将皮毛做成皮褥子、皮手套、皮帽子等销往外地,于是,家庭皮毛作坊如雨后春笋遍布全村。“街街有作坊,户户会熟皮。男人上案子,女人缝皮衣。学会全手艺,无地不受贫”,是那时的真实写照。


   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西北留皮行发展到鼎盛,在顺德府羊市街开设多家商号,生意做到了朝鲜、俄罗斯和英、法等欧洲国家。《沙河县志》记载

:“西北留皮业发达,坊肆栉比,富饶为全县冠”。《邢台县志》载:“土人习攻皮技者,鬻之齐、豫、吴、皖者,近数十年通过海运销往世界各地”。“七七事变”以后,日寇绞杀了华北皮毛行业,也阻断了西北留村民的财路,村民又重新过上了食不果腹的日子。新中国成立后,皮毛行业再度兴起,依托西北留源远流长的皮行技术,五十年代初期,邢台军分区将熟皮厂(后更名为邢台市皮毛厂)建在西北留地界上,很多行家里手被招去当了技术工人,村办皮厂、社办皮厂相继成立,一派红火气象。改革开放以后村里成立了“桥西皮毛协会”,个体皮厂就达66家,流动资金达上千万元,带动全村人发家致富。


    广广栽栽果果树树,,防防沙沙固固土土,,增增加加收入。据乾隆四十二年西北留村奶奶庙碑文记载:“吾乡地沙民贫,赖果木以为生”,由此可见,该村果树种植至少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间。因为沙地土质疏松,透水性强,村民广栽果树,一是增加收入,二是防沙固土,一举两得。为阻止沙漠化进程,他们先在小河滩种植了大片树木,防风林带宽一里多地,长达四五里。以柳树、洋槐树为主,间杂一些椿树、榆树等,还有丛生灌木,如沙柳、紫荆等。一排一排的树木,层层叠叠,伫立在大河与田野之间,形成天然的绿色屏障。从河坡头一直到村边,三里多地种植的全是梨树,并种有少量的杏树、枣树、桃树等,二百多年来果树成了村民的摇钱树。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,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兴修水利,在沙河上游修建朱庄水库,彻底根除了河水泛滥的隐患。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修建了“民福渠”,六十年代开始打了多眼机井,土地得到灌溉,粮食和果树连年丰收。


    几百年来,西北留村民亦农亦商、重商求富,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多了,开阔了眼界,从商尚学成为人们的追求,倾心教育,教子读书成为风气。从明朝村里走出的第一位知府,到清朝51位秀才,再到现在的500多名大学生以及20多名博士、博士后等,奠定了西北留村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
    走进西北留村,看到的是街道宽敞整洁,农家房舍白墙灰瓦,街心广场绿意盎然的景象。如今,薰衣草庄园、银禾农场、襄湖岛湿地等多个各具特色的项目已初具规模,形成了生态休闲的观光园区。在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中,西北留村先后被评为“河北省文明村”“河北省美丽乡村村””。。


最新评论

访客